当前位置:首页 > 就业指导 > 生涯规划

指南看多了,容易找不着北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发布时间:2017-05-05 浏览量:97
  最近和几位同学的交流,常常听得一些"另类"的故事,他们的想法、做法令我大跌眼镜,问及缘故,他们会无辜地睁大眼睛:"书上就是这么写的啊!"甚至"宫斗小说里面讲到过……"
 
  这就可以理解了。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职场类书籍渐成图书出版业的新宠,各种各类的职场类书籍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由于利益驱动,这些书籍中真正称得上好书的,只是其中少数。指南看多了,就容易找不着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笔者对现今的职场类书籍进行了以下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类型上,职场类图书可粗略分为小说类、阐释类、技能类、传记类。
 
  1.小说类。相比其他种类图书的枯燥、难懂,小说的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因而传播范围广,影响很大。其中的优秀作品,如《杜拉拉升职记》《浮沉》《圈子圈套》等,确实揭示了职场中的某一侧面、某些道理,加之文学手法的纯熟运用,事业、情感的穿插牵引,使作品悬念迭起,精彩纷呈,很多故事情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对于这类作品,我们更应将其视作文艺创作,而不能当成"职场指南"。虚构、夸张和巧合往往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必备要素,但在生活中,我们可见不到那么多夸张和巧合。再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纵然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可每名读者的情况各不相同,一个细小因素的不同,都会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绝对不能生搬硬套。
 
  2.阐发类。阐发类职场书籍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有所体会,产生观点,通过事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观点的一类作品,阐发类图书可以类比为夹叙夹议的议论文。观点是否新颖独到、事例是否贴切有力、论证是否细致周密,都是影响这类图书质量的关键。代表作品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怪诞行为学》等等。
 
  这类图书最见作者功力,优秀作者的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被一代代的读者所追捧。而大部分的平庸之作,就只能昙花一现,迅速消失。对于这类图书,要重点关注其"可操作性"有多少。应尽量选购那些口碑较好、被引用较多的书籍,而不能仅为商家密集炒作、包装所迷惑。
 
  3.技能类。此类图书是对具体某种工具或某种技能的解释和说明,可以类比为说明文。如讲职场礼仪的、讲项目管理的、讲人格测试的,讲PPT、EXCAL使用的等等,不一一举例。
 
  选购此类图书应"对症下药",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为自己工作中的帮手,不用面面俱到,实用就好。
 
  4.传记类。传记类包括个人成长经历、公司发展经历等等,通过对于经历和过程的再现告诉读者职场道理,如商界领袖乔布斯、王石等个人传记,还包括记叙知名企业联想、腾讯、海底捞发展历程的图书。
 
  传记类图书无外乎自传与他传,对于自传性质的图书,要注意作者的曲笔和隐晦,作者往往倾向于展现自己更完美、更辉煌的一面,对于短板和不足常常认识不足,也可能会有意隐去对自己不利的事实,这时要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充阅读来完善;对于他传性质的图书,要衡量这本书是否搜集到了真实、客观、完备的资料,是言之有据,还是东拼西凑、人云亦去。
 
  除了以上四类,还有一类图书有必要特意提及,我把它命名为"跟风类",《谁动了我的奶酪》火了,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奶酪";《秘密》畅销后,各式各样的"秘密"就立马出笼,当然不否认,个别跟风之作也有一些真知灼见,然而总体看来,跟风作品写作时间较短(往往是见到一本书成功后才开始筹划模仿),作者水平有限(追求品质的作者不屑于此),在装帧上有意靠近原作,企图鱼目混珠,其真实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不论以上哪类图书,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好作者才能带来好书籍,可以说,了解作者是选好图书的一半。首先,要看作者的阅历和职位,阅历不足的人或许无碍成为诗人或艺术家,但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职场类书籍作者,阅人无数、阅事无数才能收获足够多的经验。看作者的经历不是指简单地看作者拥有什么头衔,经过商业包装,头衔注水是屡见不鲜的(很多作者一出世就赫然被称作"职场专家",其实没有一种认证叫做"职场专家")。还有不少高校老师,他们拥有优质的教育背景,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但他们的指导类书籍写出来却不敢恭维。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里,往往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教,大多是学习好、成绩好的学生,读了本科,然后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毕业后留校,他们没经历过找工作,对职场的残酷也缺乏深刻认识,所以,这样的老师可以写出漂亮的学术论文,却一定不是好的职场书籍作者。一本好的职场类书籍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用自己的笑泪浇筑而成的,相对于文笔,真情实感更珍贵。
 
  除了作者本身的素质,还要了解作者是否为自己的作品做了精心的准备,是否有一个较长的思考、沉淀的过程。精品是需要花时间、花力气去打磨的。曹雪芹一辈子才写了一部《红楼梦》,金庸总共只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还在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但我们很多作者(这时可以称作"写手")过于"高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著作等身",很有粗制滥造的嫌疑。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对于大多数职场中的成功人士来说,写书是性价比相当低的一件事,所以好作者、好书籍都是稀缺资源。对于成功人士,可能他的一次讲座、一次培训收入就能轻松达到几万元、甚至高达几十万元,如果这时他还有兴致在那里辛苦码字,那就真是只能用超然兴趣才能解释了。此外,成功人士无不事务繁忙,整天有处理不完的事,写书这事就往往排不上日程,资深HRD汪漪回忆写作《职场路线图》时不无感慨地说过:"现在再看,奇怪当时怎么记忆力那么好,还是每天加班到很晚后才开始写作。那时自控力也超强,甚至重要朋友的车在办公楼下等,不论人家怎么劝说我都不去,为的是不影响既定进度。体验了一次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的过程。"这样的人值得尊敬。
 
  "书犹药也",好书能启人心智,劣书却把人引入歧途,所以大家要学会从中选择。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牢记:好书是宁缺勿滥的,把一本好书读10遍所获得的启发会远远大于读10本不适合自己的书。不要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