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专业介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学基础以及较高的文学文化素养,具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各类行政事业、企业、文化、教育等机构胜任相关工作的“文武兼修”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毕业要求
(一)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国际视野;
(二)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技能与方法,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汉语国际教育及推广工作;
(三)具有汉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能力,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能力,并与其他成员有效合作;
(四)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使用书面和口头表达方式完成汉语教学、中国文化及武术传播工作;
(五)通晓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能承担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相关工作;
(六)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
(二)核心课程:现代汉语、汉语写作、教育心理学、综合英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语言教学法、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视听说、高级英语、武术。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学生毕业后以升学为主,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海内外各大高校深造,也有毕业生在各级党政、事业单位任职,部分同学结合北京体育大学的特色进行创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五、隶属学院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隶属于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展需要,北京体育大学从2014年起开始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同年成立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019年发展为人文学院,后因学校机构调整,2024年并入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前身为外语系,2017年更名为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外国语学院),2024年8月更名为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秉承“博学与精专并重、东西方文化兼容”办学理念,逐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自身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文化博学,又要体育博学;在语言技巧精益求精的同时,专门学习和研究一或二个体育项目,努力成为专业基本功扎实、精通体育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长期以来,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加强国际交流,组织学生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进行长短期学习交流和访问,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语言国家环境,为外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2025届毕业生情况介绍
2025届毕业生31人次,其中男生5人,女生26人,学生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浙江等多个省份。该届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出色,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术表现突出,多位学生曾参加国家级与市级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参加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主持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六级分数达到600分以上,多名同学兼修多门语言,并考取相关语言证书。学生活泼开朗,学生积极参加积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及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七、优秀毕业生事迹
秦世臻,男,中共预备党员,北京体育大学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曾担任学院团总支副书记、2021级汉教1班班长。
秦同学在学习方面认真刻苦、融会贯通,专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排名第一,以600+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保研夏令营与研学营优秀营员。曾代表学校与学院参加全国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汉教英雄会”、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
在社会工作方面,秦同学自入学起担任2021级汉教班班长,积极服务班级,协助老师,团结同学,为同学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答疑解惑,曾协助班级评选为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同时,秦同学甘于奉献、一心向党,积极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乡村振兴与多项志愿服务活动。
冯雨欣,女,21汉教1班团支书,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三好学生、校级奖学金、优秀团干部等荣誉,曾获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保研夏令营优秀营员。学业成绩优异,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曾在第20届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及我校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中做报告,在中文联盟举办的首届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参与市级、校级大创各一项,在校实习期间成功辅导一名留学生通过HSK5级考试。社会责任感强,实践经历丰富,多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省级荣誉,曾任2022级新生助理班主任,积极参与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等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及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孙银珠,女,曾任北京体育大学棋类协会会长,国际象棋一级棋士。2020-2022年参军入伍,服役于沈阳联保中心某部,服役期间在从事话务工作的同时兼任政工网编辑、新闻报道员,参与“北部联勤兵”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创建与运营,获“四有”优秀士兵1次,嘉奖2次,2022年沈阳联保中心新闻宣传先进个人。
退伍复学后,在学习上继续追求进步,曾获2019北京体育大学“汉语津梁杯”对外汉语教学大赛一等奖。2023第六届“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二等奖。2023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北京市三等奖;2023“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王佳妮,女,校红会第三十三届会长。秉赤诚之心,撒公益甘霖,积极参加全国台联台胞千人夏令营、北京马拉松等各类志愿活动,在市红会与国家速滑馆联合举办的防艾宣传活动中受“北京时间”媒体采访宣传防艾知识,在校期间志愿时长共计734.5小时,获“2023年度优秀红十字青少年会员”称号;心系家乡,曾带队前往贵州省乡村开展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受兴义市融媒体中心采访讲述家族历史;学习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外研社“对外汉语线上国际实践”项目获“最佳对外汉语教师”称号、“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获二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赛铜奖等国家级奖项5项,北京市级11项,校级11项。
八、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梓婧老师
联系电话:010-6296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