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专业介绍

来源:默认 发布时间:2021-12-09 浏览量:314


 

一、学院简介

心理学院起源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于1958年设《运动心理学》本科课程,于2003年正式成立北京体育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运动心理)本科。2008年,运动心理学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0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适应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正式成立心理学院。

(一)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著名教授张力为曾是乒乓球国手,拥有双博士学位,是我国最著名的运动心理学家之一。张力为、毛志雄教授主编的《运动心理学》(2007)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力为教授被授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和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称号;王英春副教授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5);2003年运动心理学教研室获评“北京市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获评“国家级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优秀教学团队”。

(二)良好的实验条件

心理学院共有5个实验室,可开展不同类型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分别为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室、技能学习实验室、运动认知实验室和心理训练实验室,及运动应激实验室(共享)。基础心理实验室配有32台双显计算机,配有各种心理学实验、测评及数据分析软件,可开展60人的实验教学。各个实验室分别配备了相应的研究设备和仪器,有眼动设备、脑电设备、维也纳心理测试系统、生物反馈仪、以及心理沙盘系统,实验室能够满足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心理、以及认知心理各方向的研究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心理学院是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分会的挂靠单位,已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2013)”,三届“中国奥运会—残奥会心理训练工作论坛(2008,2012和2016)”及首届(2018)“心理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为推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及其与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实践的紧密结合,扩大本校及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院加强人才培养国际化,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和美国春田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由学校资助,赴海外访学一年。

 

二、学院专业设置及介绍

作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2008年)的我校心理学科共有三个研究方向: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学科的特色,该方向深入探讨影响运动表现的心理因素,如运动应激,运动员自我控制,心理疲劳,重大比赛心理调控等,成果丰富了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同时,投身奥运争光计划,保障运动员的竞技心理。学院有6名学术骨干长期承担奥运科技攻关课题,为射箭、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艺术体操奖牌零的突破,为北京、伦敦、里约奥运会蹦床、射击6块金牌的获得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心理科技服务团队多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和嘉奖。

为适应体育强国及全民健身战略,我校心理学科的另一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关注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锻炼行为的促进。该方向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团队,长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促进了锻炼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其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健身示范区的建立,提升了国民健康。

认知心理学是我校心理学科的重点培育方向。该方向探讨竞技情境中认知过程的特点,如动作的视觉加工及战术决策,为理解应激情境的认知过程及应激训练提供依据。学术骨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篇论文被SCI及SSCI收录。同时,该领域的研究还辐射载人航天工程,探索长期处于密闭环境、狭窄空间中的认知及情绪调节规律。

上述三个方向均已形成了基础与应用并重,方向稳定的团队,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体育机构基金等课题,一些研究成果具有国内领先优势,或已达到国际水平。

 

三、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几年,心理学院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高校专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中学心理教师、省市体育科学研究以及企业。我院近年来就业率都在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毕业生培养质量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德才兼备,业务能力突出。

 

四、2022届毕业生情况介绍

2022届共33名研究生,所有同学平均分均达到80分以上,整体学业成绩优秀,且有近10名同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学术科研成果丰硕。在完成学业之余,同学们积极投身实习,利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北京体科所、上海体科所、江苏体科所、中国航天院以及滴滴、百度等各大企业实习,磨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2022届优秀毕业生事迹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钱一铭

钱一铭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三好学生”。她在硕士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同时,她也积极地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在研二阶段,成为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客座研究生,共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多项科研项目。在项目中,该同学完成文献整理、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执行、数据分析等工作,并使用 ERP 技术与 fNIRS 技术,锻炼了相关操作与分析技能。同时,该同学成功申请了校级研究生拔尖创新科研项目。目前,该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篇SSCI论文。

学业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彭子伊

彭子伊同学获得2019-2020学年一等学业奖学金。该同学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生活上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业表现优秀,认真完成各项课程任务,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两篇科技论文被SCI收录(影响因子单篇3.7分,影响因子合计7.4分),承担导师科研课题期间,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优秀的科研素养和管理协调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秦花卉

秦花卉同学作为4项省部级科技服务课题的正式成员,服务多支国家队,为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心理保障。参与“田径短跨跳项目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2021年度)重点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调控服务”排名3/9;负责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以及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帮助苏炳添取得东京奥运会男子100决赛第6名(刷新亚洲纪录)。参与“国家网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2021年度)重点运动员心理保障服务项目”排名3/7;独立负责运动员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参与“2019-2020国家艺术体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心理保障”排名6/6;以及“2021国家艺术体操队备战东京奥运会心理保障”排名3/4;负责心理训练、测试、咨询;主持读书会46场,团建2次,心理测评8次,心理咨询10+次,帮助队伍取得东京奥运会艺术体操集体全能第4名(该项目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最佳成绩)。参加“科技冬奥2018”、“科技冬奥2019”课题;为中国短道速滑队、中国花样滑冰队等20+支(组)国家队提供心理测评、结果反馈和心理咨询等保障服务。独立负责黑龙江省滑板队备战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心理保障,每周授课。参加“国家帆船帆板队东京奥运会备战、参赛的心理保障(2020-2021),工作认真负责,严谨细致。

参加“科技冬奥2018”、“科技冬奥2019”课题,为中国短道速滑队、中国花样滑冰队等20+支(组)国家队提供心理测评、结果反馈和心理咨询等保障服务。作为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客座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多项科研项目,负责访谈文本的数据分析工作。论文摘要《精英运动员急性严重损伤后该如何应对?》已被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录取为分组口头报告。参与课题“体育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以课程思政为路径”,排名2/6。

该同学还积极投身学生工作,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于2019年9月-1月任职心理学院研究生助管,2019年9月至今任职心理学院19硕士班班长、团支部副书记、2020年3月至今任职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任职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运动心理学教研室、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联合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认真负责地完成党员发展、《党员E先锋》上的信息更新等党务工作。2021年3月-7月任职教务处助管,协助老师进行学校课程思政及在线课程建设,编辑公众号,筛选整理全校的教材选用。该同学工作中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多次获得“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党员”的荣誉称号。

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党员:关雅婧

关雅婧同学曾获得“北京体育大学2019-2020学年度三好学生”、“北京体育大学2020-2021年度优秀党员”称号。自入学以来模范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乐于帮助同学,关心他人,团结集体,热爱心理学专业,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良好。

深刻领悟追求卓越的校训,学习方面关雅婧同学刻苦认真、勤学好问,课程平均分90.22,中期考核评为优秀等级。一篇《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元分析》摘要被华东师范大学“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生学术论坛录取,另一篇论文摘要《情绪对不同威胁敏感性运动员注意控制的影响》被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录取为分组口头报告,以及毕业论文成功申请为2021年度研究生拔尖创新科研项目。她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已获得“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

研二上学期,关雅婧有幸被选到上海体科所东方绿舟训练基地担任心理工作实习生,参加为期半年的社会实践,其中出差43天,完成了跟队服务、脑电监测、运动疲劳的脑电指标综述、心理知识竞赛题目编写、心理普测、心理技能训练、情绪控制与调节讲座及睡眠干预实验、冷水浸泡课题组等辅助工作,其严谨负责的态度和表现获得了同事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关雅婧积极加入“志愿北京”注册志愿者行列,在20年初新冠疫情最严重之时,主动投身到老家陈柴社区抗“疫”一线,完成统计信息、值守关卡等工作。青年志愿活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是当代社会十分高尚的事业,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

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党员:郑世秋

郑世秋同学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位于年级前20%。作为党员,该生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党务活动中表现优异,荣获“2020-2021学年优秀党员”;作为学生干部,该生有责任心,积极帮助同学们,帮助辅导员老师开展学生工作,荣获2019-2020学年优秀学生干部。在科研上,该生申请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科研项目课题《自我加工优势在运动员中的效应:来自眼动的证据》,并以一作身份凭摘要《目标出现率对自我面孔加工优势的影响》被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收录;在实习经历上,该生在滴滴出行任用户研究实习生,凭借专业所学获得认可并拿到转正机会。

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党员:岳倩

岳倩同学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思想素质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曾获得“优秀党员”荣誉称号。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异。作为研究人员参与了警察群体项目的理论研究与测试工作,并参与撰写学术论文一篇,目前在投。参加全国心理学会议投稿,目前两篇一级学术会议论文收录。作为学院实验室管理员,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负责,表现优秀,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北京体育大学三好学生:蒋珊

蒋珊同学在校期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刻苦,学位课成绩优良,毕业课题进展顺利。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团结同学,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在2020年获得北京体育大学年度“校三好学生”,是一名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毕业生。

该同学在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实习一年,期间努力工作,积极参与各项实验,获得了同事与领导的好评。期间赴深圳太空科技研究院参与地星二号15天头低位卧床实验,负责实验主试与心理支持工作;参与了航天员训练中心的频闪视觉训练课题,负责设计实验并担任主试;研究生期间连续三年为中国雪豹突击队进行心理测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撰写测评报告。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负责,在一次次的工作项目中,经验逐渐的积累,工作方法也不断地改进,思想意识也慢慢成熟起来。

蒋珊同学政治修养较高,组织能力较强,基础知识扎实,责任心强,是一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研究生。

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团员:卢寒双

卢寒双本科及研究生均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她的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科期间荣获“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期间论文被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大会录取为分组口头报告。熟练掌握统计分析软件SPSS及办公软件。拥有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及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她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刻提醒自己端正学习态度,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作风,保持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尽管她在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思想上她也毫不松懈,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思想觉悟水平,多次荣获“优秀团员”的称号。认真参加学校及院里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时刻督促自己,检查自己,让她在思想行为方面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系,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事务。并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并于2021年6月成为预备党员。

她在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为同学们带头做表率,树立起一个自立、自强学生的典范。在校内曾于国际交流合作处和心理学院办公室实习,期间她积极配合老师、同学,认真负责完成各项工作。她默默无闻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赢得了同学老师的一致好评。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卢寒双还注意积累各种工作经验,在校外曾在中科院心理所实习,参与元分析等科研工作。并在国际著名科技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实习至今,工作能力获得领导的认可。此外,她还利用暑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为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后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团员:程临静

程临静同学在校期间表现优异,学习刻苦,积极实践,团结同学,有钻研精神,有善良品格,特评为“优秀团员”。该生在校期间认真科研,经常泡在实验室做实验,现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CSCD《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发表论文,还有一篇以第三作者身份投稿的文章正在被CSSCI《临床心理学杂志》二审。实习期间该生也表现优异,进步飞快,被实习公司大力肯定且被实习公司邀请转正。生活中该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和同学们互助友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优秀团员:焦陆英

焦陆英入学以来一直专心做好本职学习科研工作。研二期间完成两篇文章的撰写,获得成果如下:

1.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文章《居家体育活动对新冠疫情下青少年无聊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于CSSCI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

2.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投稿的摘要《新冠疫情下青少年乐商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体育活动和心理资本的多重中介作用》被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接收。

同时,该同学也善于思考和创新,在上半年刚刚落幕的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焦陆英同学作为主负责人充分准备,沉着应赛,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

1.以主负责人的身份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获主赛道三等奖。

2.以主负责人的身份参加北京体育大学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作品获得一等奖。

该同学一直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党团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连续两年获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优秀团员称号。

焦陆英同学曾任职心理学院办公室助管工作,协助辅导员做好本科同学班级建设和管理,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焦陆英同学在保证本职学习工作的同时,也利用本专业知识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证书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百度等集团实习时获得一致好评。

 

六、 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联系方式

毕业年级辅导员 孙璐 办公电话:010-6298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