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系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熟悉运动规律,了解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为继续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胜任运动训练、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体育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教育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接受运动人体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训练,掌握人体机能监控、运动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科学研究方法、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应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等。
四、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培养的研究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最前沿,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包括体育总局科研所、运动医学研究所、反兴奋剂中心,北京、河北、江苏、广西等全国多个省市体育科研所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此外还有多名毕业生在多所国内重点高校任教。根据第三方麦可思机构的随机调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很高,认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较高,实践能力较强,能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适应工作岗位较快,而且思想品德较好,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踏实努力,有奉献精神”。
五、2022届毕业生情况介绍
毕业生共有149人,其中博士31人,硕士118人。近几年,随着学校教学和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依托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等23个各类专业实习基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多人在中文核心期刊、SCI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六、优秀毕业生事迹
徐召霞,曾任全国首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秘书,运动生理教研室党支部宣传委员,曾获北京体育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在读期间,该生学业成绩专业排名第一,研究生中期考核认定为优秀,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和多篇中文C刊,参与编写多部专著。该生有幸作为参会人员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
车开萱,在本科期间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并保研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硕士期间曾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三好学生、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还获得国家奖学金和校一等奖学金。车开萱曾在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进行了专题口头报告,撰写的综述“脂肪适应有助于提升运动表现吗?”一文被《体育科学》期刊录取,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utrients上发表SCI一篇,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马靓,担任运动人体科学学院19级硕士班班长,曾获校一等奖学金,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论文《7-8岁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与动作能力发展的关系》发表于《中国学校卫生》杂志,英文摘要《Preschool Children’s Lifesty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被2021年美国运动医学年会以墙报形式收录,论文《疫情期间幼儿生活方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在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第一节运动科学学术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被评为排舞运动一级教练员、一级裁判员,曾获排舞联赛北京赛区个人组一等奖、集体二等奖和优秀教练员称号。获得北京体育大学第一届公益项目大赛三等奖。实习期间担任“科学健身加油站”系列科普活动领操员和志愿者,撰写科普小论文,参与上海体育局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课展演。
七、隶属学院简介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隶属于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院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体育理论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2002年改为现名。现拥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质与健康五个专业方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运动人体科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在我国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院最早开设了本科专业,最早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国内第一个运动人体科学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科为基、教研相长”的办院理念,按照“追求卓越”的校训和“致知笃行,明德崇体”的院训,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化、贯通化、国际化和协同化”。
学院办学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技成果突出。学院现有包括20名教授、15名副教授在内的50名专职教师。其中有18名博士生导师(兼硕士生导师),24名硕士生导师,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体育总局“双百人才”,90%以上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院紧密依托母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紧密结合国际前沿的先进理念和成果,积极面向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涌现了一批在国内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运动生物力学、体质健康研究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培养的本科学生考研率和到国外知名高校深造的比例位居学校前列。毕业生活跃在我国体育科学各个领域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中坚力量之一。
八、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鸿瑞老师
联系电话:010-62989940